Students’ Voices on Generative AI: Perceptions, Benefits, and Challenges in Higher Education


TL;DR

本文通过对香港399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,揭示了学生对生成式AI(如ChatGPT)普遍持积极态度,认可其在个性化学习、写作和研究方面的潜力,但同时也对技术的准确性、隐私伦理、对个人能力发展和未来职业的冲击表示了显著担忧。

关键定义

本文沿用了领域内的关键定义,并围绕它们展开研究:

相关工作

领域内已有研究探讨了AI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,普遍认可其在提升学习体验、辅助写作和研究方面的潜力,例如作为智能家教、提供即时反馈、综合信息等。然而,这些研究也揭示了一系列挑战,包括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问题、固有的偏见、对学术诚信的威胁(如抄袭)、以及可能削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等风险。

尽管已有关于通用AI或传统聊天机器人的研究,但专门针对新兴的生成式AI(GenAI)的学生感知研究相对不足。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,具体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:

  1. 大学生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GenAI技术的熟悉程度如何?
  2. 从学生的视角看,在教与学中使用GenAI存在哪些潜在的好处与挑战?
  3. 如何才能有效地将GenAI整合到高等教育中,以提升教学成果?

本文方法

本文采用了一项问卷调查研究,以收集香港大学生关于在教学中使用GenAI的看法和使用情况。

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

参与者概况

共有399名学生完成了调查,其中男性占51.1%,女性占48.9%。本科生占44.4%,研究生占55.6%。学科背景方面,55.4%的学生来自STEM领域,43.4%来自非STEM领域。在使用频率上,约66.7%的参与者表示至少使用过一次GenAI技术。

特征 n %
性别    
男性 204 51.1%
女性 195 48.9%
学业水平    
本科生 177 44.4%
研究生 222 55.6%
专业    
STEM 221 55.4%
Non-STEM 173 43.4%
是否使用过生成式AI技术(如ChatGPT)?    
从不 133 33.3%
很少 87 21.8%
有时 116 29.1%
经常 39 9.8%
总是 24 6.0%

表1:参与者人口统计信息

数据分析

实验结论

研究结果揭示了学生对GenAI复杂而矛盾的看法,既有热情也存在担忧。

主要量化发现

学生对GenAI的担忧 均值 标准差
使用GenAI完成作业会削弱大学教育的价值。 3.15 1.17
GenAI会限制我与他人互动和社交的机会。 3.16 1.20
GenAI会阻碍我通用/可迁移技能的发展。 3.09 1.23
我可能会过度依赖GenAI技术。 2.89 1.13

表4:学生对GenAI技术的担忧

主要质性发现:益处与挑战

通过对开放式问题的分析,研究总结了学生感知到的具体益处和挑战。

感知到的益处 感知到的挑战
1. 个性化和即时的学习支持 1. 准确性与透明度问题
2. 写作与头脑风暴支持 2. 隐私与伦理问题
3. 研究与分析支持 3. 对综合能力(如批判性思维)的挑战
4. 视觉与音频多媒体支持 4. 对职业前景的挑战
5. 行政事务支持 5. 对人类价值观的挑战

表5:学生视角下GenAI技术的益处与挑战总结

学生愿意使用GenAI的原因(益处)

  1. 个性化和即时学习支持:学生将GenAI视为“顶级学生”或虚拟导师,能随时解答疑问、提供定制化建议和反馈。
  2. 写作与头脑风暴支持:在写作遇到困难时,GenAI可以提供灵感、改进语法、润色文章,对非母语者尤其有帮助。
  3. 研究与分析支持:学生认为GenAI能辅助文献检索、总结阅读材料、分析数据甚至生成假设,从而提高研究效率。
  4. 视觉与音频多媒体支持:学生(尤其是STEM学生)提到使用文生图工具(如DALL-E)创作艺术品或制作PPT、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。
  5. 行政支持:学生相信AI能够高效处理重复性的行政工作,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学习和研究。

学生对GenAI感到担忧的原因(挑战)

  1. 准确性与透明度:学生担心AI生成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,且其决策过程如同“黑箱”,难以理解和信任。
  2. 隐私与伦理问题:学生(尤其是文科和社会科学专业)担心个人数据被收集和滥用。同时,AI导致的抄袭问题也日益严峻,难以检测。
  3. 对综合能力的挑战:最主要的担忧是“过度依赖”可能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下降。
  4. 对职业前景的挑战:学生担心自己正在学习的岗位(如GIS分析师、程序员)未来可能被AI替代,从而引发就业焦虑。
  5. 对人类价值观的挑战:学生担忧AI可能与人类价值观不符,加剧社会不公(如贫富差距),并可能影响师生关系。

最终结论

本文的研究表明,学生是教育技术的核心使用者,他们的感知是技术能否成功融合的关键。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正视学生对GenAI的积极期望和深层顾虑。为了负责任地将GenAI融入高等教育,研究者提出了几点启示:

  1. 加强AI素养教育:高校应提供相关课程或工作坊,帮助学生全面了解GenAI的能力、局限及其伦理影响。
  2. 注重技术透明与安全:AI工具的开发应优先考虑透明度(可解释性)、准确性和用户隐私,以建立信任。
  3. 革新课程与教学方法:教育体系需要重新思考课程设计,更加强调批判性思维、创造力、数字伦理等无法被AI轻易取代的核心能力。

通过平衡Gen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高等教育可以利用其力量提升教学质量,同时更好地为学生迎接AI时代的未来做好准备。